在臨床檢驗中,EDTA二鉀作為常用的抗凝劑,廣泛應用于全血細胞計數、血型鑒定等檢測項目。其通過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結合,形成穩定的螯合物,阻止凝血反應,從而維持血液樣本的液態狀態。但在實際應用中,采血管內的EDTA二鉀可能因多種因素影響而失去抗凝效果,導致血液凝固,影響檢測結果。
一、EDTA二鉀的抗凝原理與穩定性基礎
EDTA二鉀(乙二胺四乙酸二鉀)的抗凝作用基于其分子結構中的氨基和羧基基團,能與鈣離子(Ca2?)形成1:1的穩定螯合物,使血液中游離鈣離子濃度顯著降低,凝血酶原無法轉化為凝血酶,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,達到抗凝目的。在干燥狀態下,EDTA二鉀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,常溫下可長期保存而不發生結構降解。
采血管生產過程中,通常將EDTA二鉀配制成溶液均勻噴涂于管內壁,經干燥后形成穩定的抗凝涂層。當血液注入采血管后,EDTA二鉀迅速溶解并與鈣離子結合,一般情況下,每毫升血液中加入1.5-2.2mg EDTA二鉀即可實現有效抗凝。
二、導致EDTA二鉀失效的常見因素
1、儲存條件不當:EDTA二鉀的穩定性受溫度、濕度影響較大。若采血管長期暴露在高溫環境中,可能導致抗凝劑結晶風化,失去與鈣離子結合的活性。
2、抗凝劑濃度不足或涂布不均:采血管生產過程中,若抗凝劑噴涂量未達標準(如每管EDTA二鉀含量低于1.2mg),可能導致抗凝能力不足。當采集的血液樣本量超過采血管額定容量,會使EDTA二鉀與血液的比例失衡,無法完全螯合鈣離子,進而引發凝血。此外,抗凝劑涂布不均也是常見問題。若管內壁涂層存在空白區域,血液接觸該區域時因缺乏EDTA二鉀,易發生局部凝固,形成肉眼難以察覺的小凝塊,尤其在樣本運輸或離心過程中可能堵塞檢測儀器管路。
3、血液樣本采集與處理不當:采血操作不規范可能間接導致EDTA二鉀失效。若采血管未充分混勻(一般需顛倒8-10次),EDTA二鉀無法與血液充分接觸,也會導致抗凝不完全。此外樣本處理延遲同樣存在風險。采集后的血液樣本若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,即使EDTA二鉀濃度正常,也可能因細胞代謝釋放鈣離子,或血小板活化釋放凝血因子,引發緩慢凝血。尤其在夏季高溫環境中,這種現象更為明顯。
三、EDTA二鉀失效的判斷與影響
1、失效的直觀與實驗室判斷:肉眼觀察可見血液樣本中出現絮狀沉淀、凝塊或纖維絲,EDTA二鉀可能失效。離心后血清與血細胞界面出現膠凍狀物質,或血細胞層上方有血凝塊,均為抗凝失敗的典型表現。
2、對檢測結果的具體影響:EDTA二鉀失效導致的血液凝固,會對多項檢測結果產生干擾。在血常規檢測中,血凝塊會被儀器誤判為白細胞或血小板,導致計數偏高;紅細胞因聚集會使平均紅細胞體積(MCV)、紅細胞分布寬度(RDW)等參數失真。此外,凝固的血液樣本無法用于分子生物學檢測(如PCR),因細胞破裂釋放的核酸酶會降解目標核酸。
EDTA二鉀抗凝劑在特定條件下確實存在失效風險,其失效與儲存環境、生產質量、操作規范密切相關。通過加強采血管儲存管理、優化生產工藝、規范采血與樣本處理流程,可顯著降低失效概率。實驗室工作人員應提高對EDTA二鉀失效的識別能力,及時發現并處理抗凝失敗的樣本,以保障檢驗結果。
湖北新德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為EDTA二鉀抗凝劑研發生產廠家,它可以供應高純度產品,純度達99%以上,抗凝效果穩定。產品呈白色粉末狀,易溶解,能快速與血液中鈣離子結合,適配采血管生產需求。附詳細質檢報告,技術團隊能提供應用指導,確保與血液比例適配,為采血管生產企業提供可靠的EDTA二鉀原料支持。如果您有采購需要,歡迎隨時聯系!
